2008年6月1日,“限塑令”正式实施。“限塑令”明确规定:所有超市、商场、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。9年过去了,“限塑令”虽有一定成效,但多数人已渐渐忘记,甚至很多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:小商铺随便给,大超市也不少用。(6月12日央视)
“限塑令”原本是规定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,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价格的杠杆调节机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,引导、鼓励公众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,促进资源综合利用,保护生态环境。然而,“限塑令”出台后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,塑料袋继续泛滥成灾,此尴尬令人汗颜。
有统计显示,全球每年塑料总消费量4亿吨,中国消费6000万吨以上。如此巨大的塑料消耗,与绿色、环保的现代文明理念背道而驰。一边是消费者对2、3毛钱的购袋成本不以为然,随买随丢;一边是相关监管部门鞭长莫及,法令执行无力,导致限塑令名存实亡,塑料袋造成的污染继续扩大,还严重损害了政策的权威性、公信力。
“限塑令”9年不痛不痒,需要多重反思:“限塑令”不能只依赖提高售价这一根拐杖,而应该两手都要硬,既要从终端上防止超薄塑料袋流入市场,更要从源头上遏制超薄塑料袋生产,严格监管,重罚违规企业,提高违法成本,斩断“限塑”变“卖塑”的灰色利益链。
同时,我们应该看到,塑料袋替代品不够完善,影响了“限塑令”的实施效果。
在发达国家,塑料占垃圾构成的近三成,且被看作循环经济中较理想的候选材料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我们还应在垃圾分类上继续下功夫,注重发展再生利用产业,淘汰原始粗放的回收、分拣和加工利用方式,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,使废塑料回收再利用产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。
此外,还要加大宣传教育,普及“限塑”知识,提升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,切实转变观念,积极引导、鼓励消费者主动拒绝使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,多多使用环保袋或菜篮子,破解习惯使用塑料袋的难题。
一言以蔽之,小小塑料袋,既涉及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环保理念,也关系到政策公信力与管理智慧。加快落实限塑令,既需要疏堵结合,多管齐下;还需要培育公众环保意识,逐渐改变消费行为,让“限塑”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