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监会2日晚间下发新一批IPO(首次公开募股)批文,本周新股发行数量骤减至4家。与此前每周核发10家公司相比,近期新股发行节奏明显放缓,核发数量已连续两周下滑,上周减为7家,本周发行数量继续下降。
伴随股市调整的持续,IPO已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热议的重要话题。每逢股市下跌,新股发行就会被许多股民视为巨大负担,这种看法也有一定道理。今年以来,已经有近200家企业通过发行新股,在股市筹集了千余亿元资金。而在2016年,新股发行及再融资合计筹资更高达1.33万亿元。如此巨大且日积月累的融资规模,如果不注意把握节奏,确实会恶化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,对股市调整产生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。
监管层近日出台了减持新规并放缓了新股发行节奏,同时,市场风险随着调整深入而不断释放,在市场运行及政策利好双重作用下,近期股市呈反弹趋势。但市场回暖并没有让有关新股发行的争论停止,新股发行放缓得到广大股民欢迎,但也遭到不少经济学家及金融机构的质疑,甚至是批评。
有学者认为,通过暂停或放缓IPO来“救市”会令市场失去效率,因为不断增加的新股,缓解了上市公司的稀缺性,降低了股市泡沫。还有人认为,大量新股的出现,可以促使投资者更多研究企业基本面,这将有效促进价值投资,有利于股市的长期发展。有学者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,每次股市下跌导致的新股暂停发行,最终都没有改变多数人亏损的结果,因此新股发行节奏与股市的涨跌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。
资金与股票的供需关系问题,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,就是一个股民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。在A股市场的27年历史中,此前已发生过9次暂停新股发行的情况,而每次停发也都是股市下跌导致的。
一些历史数据似乎可以证明某些学者的观点,即暂停或放缓新股发行,并不足以改变市场趋势,更不会改变多数股民亏损的结果。但是,这些年股市的过往走势也证明,放缓或暂停新股发行确实可以让市场“止血”,就算不能扭转乾坤,也可以对市场产生修复作用。更重要的是,在经受了比较严重的亏损之后,市场以及广大投资者得到了来自管理层的善意。这种来自管理层的善意,不仅可以温暖众多股民的内心,还可以给他们以喘息之机,让其有时间思考并改善自己的投资策略。
同时,在市场低迷时,管理层放缓甚至暂停新股发行,也许无益于市场效率,但却有利于市场公平。我国股票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,散户不仅数量庞大,而且贡献了股市大部分的成交量。中国股市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,一路走来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,毫无疑问散户是其中的大功臣。在市场出现大幅调整之际,此时管理层通过调整新股发行节奏,让企业从“大块吃肉”改为“小口喝汤”,甚至和广大股民一起坚守隐忍,这体现了一种必要的公平,也会令整个市场增强共度时艰的信心。
当然,广大股民在收到善意之后,切忌盲目乐观,对市场的“冷酷”切不可轻视。目前,股民首先必须重视并高度警惕的是,前期强势股票可能出现的补跌及其对市场的冲击问题。之后,股民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是,大多数股票均调整到位后,在必然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反弹中,如何稳妥把握机会并坚定地收复“失地”。对广大投资者而言,管理层放缓释放善意是重要的,但更重要的是,股民们必须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,必须在经历风雨后成长起来,只有如此才能在这个市场长久存在下去。